第二章 康健论的康与健
二、康识是指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调控能力
除了极端的贫困和发生非常情况,人对于衣食住行的物质真正需求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对物质的追求超过实际生存需要的保障水平,乃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慰籍与满足,有时候甚至是一种病态。人的精神需求和满足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动态的,是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达到心理满足,通常是将生活圈周边相关人作为参照标准,以一种“患均不患寡”的心态和方式来进行比较。此外,人的需求行为受到社会传统, 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内在品质的双重影响而不同。
物质在一定范围内决定意识,决定生命的优化,但是这个范围不是无限的。物质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了人的康健,但人的康慧意识和康德行为,对于人的康健和社会的康健具有更为重要 的作用。人类对于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认知调控能力有着强大的主导调控能力,康健论将 这种能力表述为康识、康能和康力。
身体没有绝对理想的健,健体本身就是一个在康知指引下的不断完善过程。同理,国家和社会的康健化,需要社会整体的康慧教育和康健的制度建设。拥有强壮的身体,并不代表自然而然地拥有对社会有益的康知康为。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和基础的国家和社会,并不意味着产生对社会和世界有益的康德和康能。只有拥有的康识康能,才决定人的康品和康行康为。
最高的康健境界意味着人的精神积极,欲求合理,价值高尚,能为自己为社会的康庄做出 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理想的人类社会,不仅追求个体人生的康健,更要保障整个社会康健 发展。无论个体身体无恙,还是社会安康,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们)的积极的精神状态和良 好的德行展现。